如何辨識職場性騷擾與歧視:法律與實際案例

如何辨識職場性騷擾與歧視:法律與實際案例

一、職場性騷擾與歧視的定義

在職場中,性騷擾與歧視是兩個常見但容易混淆的概念,了解它們的定義與區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,也讓企業能建立更健康的工作環境。

什麼是職場性騷擾?

職場性騷擾指的是任何涉及性別、性暗示或與性相關的不當行為,這些行為可能讓人感到不舒服、害怕或受辱,並且影響到工作環境或個人的權益。

常見的職場性騷擾形式

  • 言語騷擾: 包括黃色笑話、性別歧視言論、不恰當的評論。
  • 肢體騷擾: 未經同意的身體接觸,如撫摸、摸肩或擁抱。
  • 視覺騷擾: 透過不雅圖片、視訊或行為來騷擾他人。
  • 權勢騷擾: 以升遷、加薪甚至工作機會作為交換條件來要求性要求。

什麼是職場歧視?

職場歧視則是指因為員工的性別、年齡、種族、宗教、身心障礙等因素,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,這可能表現在招聘、薪資、升遷、工作分配等各種方面。

常見的職場歧視類型

  • 性別歧視: 例如認為女性不適合某些職位,或男性不應該請育嬰假。
  • 年齡歧視: 拒絕錄用較年長或較年輕的求職者,認為他們不適合某些工作。
  • 種族或國籍歧視: 以國籍、膚色為由區分待遇。
  • 身心障礙歧視: 不提供合理的工作調整,使身心障礙者無法公平競爭。

職場性騷擾與歧視的區別

雖然職場性騷擾與歧視都可能影響到工作環境,但兩者有明確的區別:

比較項目 職場性騷擾 職場歧視
重點 涉及與性相關的不當行為 基於某個身份(如性別、年齡、種族等)影響公平待遇
影響 讓受害者感到不適、害怕、羞辱 影響職場發展機會,如招聘、薪資、升遷等
表現形式 言語、肢體或視覺上的騷擾 政策、薪資、職務安排上的不公平待遇
法律保護 通常受到性騷擾防治法規範 通常受到勞動法或性別工作平等法規範

了解這些區別有助於在職場上辨識不當行為,進一步採取法律或內部舉報機制來保護自己的權益。

二、法律規範與權益保障

在職場上,性騷擾與歧視不僅影響工作環境與勞工權益,也涉及法律責任。台灣有多部法律規範這些行為,確保勞工獲得合理的保護,同時明確企業雇主的責任。以下是與職場性騷擾及歧視相關的主要法律:
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
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旨在保障不同性別的勞工能夠享有平等待遇,避免因性別、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遭受不公平待遇。

重點規範

  • 禁止因性別因素歧視雇員的錄取、升遷、考核、待遇或其他工作條件。
  • 要求企業設立防治性騷擾的措施,例如建立申訴管道與處理程序。
  • 明確要求雇主對職場內發生的性騷擾負有處理義務,違規將面臨罰則。

《就業服務法》

該法關注就業機會的公平性,明確禁止雇主在求職或工作期間因年齡、性別、婚姻狀況、身心障礙等因素而差別對待勞工。

禁止就業歧視的規定

歧視類別 具體例子
性別歧視 公司以「限男性」或「限女性」為條件招募員工
年齡歧視 拒絕錄取超過某個年齡的求職者
婚姻與懷孕歧視 因已婚或懷孕而影響錄取或升遷機會
身心障礙歧視 未依規定提供合理便利,導致身心障礙者難以就業

勞工的權益與申訴管道

若勞工在職場上遇到性騷擾或歧視,可透過以下方式維護自身權益:

  • 向公司內部的申訴機制舉報,通常可透過人資或申訴委員會處理。
  • 向勞動部或地方政府的勞工局申訴,政府部門會介入調查與協助解決。
  • 若涉及嚴重違法行為,可透過司法途徑提起訴訟,要求賠償或懲處違規者。

企業的法律責任

雇主在防治性騷擾與歧視方面負有法律責任,如果沒有妥善處理,可能會面臨以下後果:

  • 違反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或《就業服務法》的規範,將被處以罰鍰。
  • 若放任性騷擾行為發生,雇主可能需負擔民事賠償責任。
  • 未履行防治義務的企業,有可能被列入政府機關的違規紀錄,影響商譽。

防範措施

為了避免職場不當行為帶來的法律風險,企業應採取下列措施:

  • 訂定明確的性騷擾與歧視防治政策,並將相關規則納入公司內部規章。
  • 建立申訴與調查機制,確保員工能夠安全、無壓力地提出問題。
  • 提供員工與主管相關培訓,提高性別平等意識與法律知識。

透過法規的保障與企業的積極作為,職場環境將能更加健全,讓每位勞工都能在安全、公平的條件下工作。

常見的職場性騷擾與歧視類型

三、常見的職場性騷擾與歧視類型

在職場上,性騷擾與歧視的形式多種多樣,有些行為可能被認為只是玩笑,但其實已經對當事人造成傷害。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類型,並舉例說明,幫助大家更清楚辨識這些不當行為。

言語騷擾與歧視

言語騷擾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,可能來自上級、同事或客戶,包含帶有性暗示、不雅言論或歧視性的話語。

常見言語騷擾與歧視行為

騷擾或歧視類型 例子
帶有性暗示的言語 「今天穿這麼漂亮,是特地穿給我看的嗎?」
歧視性評論 「女生是不是天生就不適合做管理職?」
嘲諷與貶低 「你這種年紀了還沒結婚,是不是有什麼問題?」

這些言語可能看似無心,卻會讓被害者感到不適,甚至影響工作表現。

肢體騷擾

肢體騷擾包含任何未經允許的身體接觸,這類行為容易讓被害人感到威脅和不安。

常見肢體騷擾行為

  • 不必要的肢體接觸,如拍肩、摸頭、抓手等。
  • 擁抱、貼近身體或故意碰觸敏感部位。
  • 藉故碰觸,如「幫你整理衣服」或「推你一把」等。

案例:小美在公司開會時,每當她發表意見,上司總是拍拍她的背,甚至偶爾會碰觸到下背部,讓她感到極度不適,但又不敢反抗,擔心影響工作。

職務霸凌與不公平待遇

職務霸凌與歧視通常是透過不公平的工作分配、資源剝奪或公開羞辱的方式,影響員工的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。

常見職務霸凌與歧視行為

  • 刻意忽視或排擠某位員工,如在會議中不讓其發表意見。
  • 交付過多或過少工作,藉此刁難或孤立員工。
  • 不合理的升遷標準,如女性員工總是無法晉升。

案例:阿偉是公司唯一的男性秘書,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:「男生怎麼會來做這種工作?」甚至在升遷時,他的主管還說:「這個職位比較適合女性。」導致他長期受挫,影響了職場發展。

這些行為無論是否出於惡意,都可能構成職場性騷擾與歧視,應該受到正視與改善。

四、企業應對措施與職場文化建立

如何預防職場性騷擾與歧視

企業在職場性騷擾與歧視的管理上,應該採取主動預防的態度,而不是等到問題發生後才處理。以下是幾個有效的預防措施:

1. 制定明確的公司政策

企業應訂定清楚的性騷擾與歧視禁止條款,並以書面形式通知所有員工,確保他們了解職場行為的規範。

2. 設立內部舉報機制

提供匿名舉報管道,例如專用電子郵件、匿名信箱或第三方舉報平台,讓員工能夠安全地檢舉不當行為。

3. 定期員工培訓與教育

舉辦定期培訓,提高員工對職場性騷擾與歧視的認知,這不僅讓員工清楚行為界線,也幫助他們理解自身權利。

4. 建立積極的領導文化

主管與管理階層應以身作則,展現對職場性騷擾與歧視零容忍的態度,並積極倡導友善職場文化。

職場性騷擾與歧視的處理流程

當企業接獲相關檢舉時,應依循一套明確的處理機制,以確保事件能夠公正調查與適當解決。以下是大致的處理流程:

步驟 內容
1. 受理檢舉 提供匿名或公開舉報管道,確保受害者能安心提出申訴。
2. 初步調查 確認事件細節,判定是否符合性騷擾或歧視的定義。
3. 正式調查 由專業小組或第三方單位進行深入調查,確保公正性。
4. 採取適當處置 根據調查結果,對違規者施以懲處,並提供受害者必要的支持。
5. 持續檢討與改進 記錄案例,分析問題來源,並改善內部管理,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。

建立友善職場環境的方法

除了防範與處置職場性騷擾與歧視之外,企業也應該積極塑造友善且具包容性的職場文化,以提升整體工作氛圍與員工滿意度。

1. 推動多元共融文化

倡導尊重與接納不同性別、年齡、種族、性取向與宗教信仰的員工,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視。

2. 鼓勵開放對話

舉辦員工座談會或匿名問卷,讓員工能夠表達對於職場環境的意見與建議,進而改善企業文化。

3. 由高層帶頭實行

企業領導層應該公開承諾、強調該議題的重要性,並確保所有管理階層都能配合執行相關政策。

4. 獎勵正向行為

對於能夠展現友善職場精神、積極促進良好文化的員工,給予獎勵或表揚,以強化正向氛圍。

五、實際案例與應對策略

職場性騷擾案例解析

案例一:不當言語與身體接觸

小玲剛進入公司擔任行政助理,不久後便發現某位男性主管經常對她說帶有性暗示的話,例如:「妳今天的穿著好性感。」、「要不要一起喝杯酒,聊聊私人話題?」甚至在辦公室裡多次試圖碰觸她的肩膀與腰部。起初小玲只是忍耐,但行為越來越過分後,她開始感到焦慮與困擾。

應對方式:
  • 明確表達拒絕: 當對方發表不適當言語或行為時,應該直接明確表示不接受,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界線。
  • 記錄發生經過: 記錄事件的時間、地點、對話內容與證人,這將是後續申訴的重要證據。
  • 向公司內部申訴: 若公司有性騷擾申訴管道,可向人資部門或相關負責單位提出正式檢舉。
  • 向勞工局或相關單位求助: 若公司未妥善處理,可以向當地勞工局、性平會或相關政府機關檢舉,尋求法律協助。

案例二:利用職權施壓要求不當行為

阿強是一名業務員,主管威脅他若不陪客戶應酬或接受一些不合理的要求,就會影響他的業績評分與年終獎金。阿強發現這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表現與心理狀態,甚至覺得若不服從,可能會失去工作機會。

應對方式:
  • 確認是否涉及濫權與騷擾: 若對方利用職權要求進行不合理的行為,例如應酬陪酒、私下請求關係升溫等,應主動確認這是否符合職場性騷擾的範圍。
  • 尋求同事支持: 若同事也曾遭遇相似情況,可以共同向人資或主管反映,以增加案件的可信度。
  • 諮詢法律專業人士: 若擔心自身權益受損,可以諮詢律師或勞工局的勞動諮詢專線,保障自身權益。

職場歧視案例解析

案例一:因性別遭遇升遷歧視

小美在公司服務五年,業績表現優異,卻發現同期部分男性同事已陸續獲得升遷機會,而自己卻始終未被納入考量。當她向主管詢問時,主管僅回應:「女性同仁有家庭要顧,不適合擔任管理職位。」這明顯是一種性別歧視。

應對方式:
  • 蒐集證據: 若有錄音、書面對話紀錄或其他升遷政策不符規定的證據,可作為後續申訴的依據。
  • 與主管或人資溝通: 明確向公司反映自己的權益被剝奪,要求公平評估升遷機會。
  • 尋求法律協助: 若公司未予處理,可向勞動部或性別平等委員會提出檢舉,維護自身權益。

案例二:因年齡遭受不公平對待

王先生年過45歲,某次內部轉職機會時,他發現公司偏向錄取年輕員工,而他的申請卻遭到忽略,理由是公司希望「團隊年輕化」。這種以年齡作為決策依據的行為,可能涉及年齡歧視。

應對方式:
  • 確認是否涉及年齡歧視: 若公司未提供正當理由而僅因年齡因素拒絕轉職申請,則可能涉及歧視。
  • 向上級或人資部門反映: 提出合理質疑,要求公司針對轉職條件提供明確標準。
  • 尋求勞動相關單位協助: 若公司政策涉及年齡歧視,可向相關政府機構提出申訴。

求助管道與支援資源

求助單位 聯繫方式 可提供的協助
公司內部申訴機制 人資、性平委員會 內部調查與處理、保護申訴人權益
地方勞工局 各縣市勞工局網站或專線 受理申訴、調查並依法處理
性別平等委員會 各地政府機關相關單位 提供諮詢、法律協助
法律扶助基金會 免費法律諮詢專線 提供免費法律諮詢與協助

職場性騷擾與歧視是嚴重的問題,受害者不應該忍氣吞聲,而是要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。透過蒐集證據、申訴與尋求支援,才能確保職場環境更加公平與安全。